長津湖戰役:毛主席為何考慮發動第二次戰役,根本扭轉朝鮮戰局? |
文章来源:海南省 发布时间:2025-07-05 07:09:58 |
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誌願軍入朝第一次戰役的勝利,對鼓舞朝鮮人民士氣,穩定人心,使誌願軍站穩腳跟,堅持繼續作戰,均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整個戰場形勢並未發生大的改變,誌願軍在朝鮮也還沒有根本站穩腳跟。東線美第10軍指揮的美軍和南朝鮮軍,仍在繼續猛烈進攻。西線美第8集團軍指揮的美軍、英軍和南朝鮮軍,雖然個別部隊遭到殲滅性打擊和重創,但整體力量並未受到大的損傷,主力撤至清川江以南後,稍作整頓,便以偵察試探為目的恢複了進攻行動。此外,麥克阿瑟仍在向第一線增調兵力,並且其空軍對鴨綠江地區開始了猛烈的轟炸。因此,對誌願軍來說,整個戰場形勢仍然是嚴峻的。根本的問題是要粉碎“聯合國軍"的再次進攻和解決站穩腳跟的問題。 1、毛主席黨中央的戰略考慮彭德懷在第一次戰役結束的前一天,即1950年11月4日,致電毛澤東主席,根據朝鮮戰場的情況,提出了誌願軍下一步作戰的基本設想。他認為第一次戰役的勝利,“對穩定朝鮮人心,使我軍站穩腳跟,堅持繼續作戰,是有意義的。因消滅敵人不多,我軍實力尚未完全暴露,美偽軍還可能重新組織反攻”。 ![]() 根據誌願軍連續作戰10天已很疲勞,加之運輸困難,寒冬到來,部隊長時間野外露營,難以保持戰鬥力的情況,彭德懷提出“擬采取鞏固勝利,克服當前困難,準備再戰方針",一方麵組織部隊利用朝鮮北部山區隱蔽休整,總結第一次戰役的經驗,恢複體力,另一方麵改善交通運輸狀況,加強運輸工作,儲存糧彈。而“在內線要點上,構築必要工事。如敵再進,讓其深入後殲擊之"。 毛澤東也在考慮誌願軍的下一步作戰方針,於11月4日22時致電彭德懷、鄧華,指出:“敵於收集各部略加整理後有向我軍舉行反攻之可能,請令我軍各部注意,於其反攻時各個殲滅之,尤其注意德川方麵。” 還在第一次戰役激烈進行時,毛澤東對根本改變朝鮮戰局就有考慮。10月29日,毛澤東在致彭德懷、高崗的電報中即指出:“東麵偽首、偽三及美七師共三個師由鹹興向北進攻的可能性極大,必須使用宋時輪主力於該方麵方有把握,否則於全局不利。” 31日,指示第9兵團(3個軍共12個師)於11月1日開始入朝,並規定:“該兵團到後受誌司指揮,以尋機各個殲滅南朝鮮首都師、第三師、美軍第七師及陸戰第一師等四個師為目標。” 11月1日、2日兩天,毛澤東數次電告彭德懷、鄧華,要求以第38軍控製安州、軍隅裏地區、重點是軍隅裏,切斷清川江南北之敵的聯係,並盡可能向南伸出直到平壤附近,以第42軍之第125師控製德川據點,及元山順川間鐵路線,威脅平壤。 ![]() 在接到彭德懷11月4日的電報後,毛澤東於11月5日淩晨1時回電彭德懷,同意彭德懷提出的誌願軍下一步作戰的基本方針和各項部署,並明確提出了根本改變朝鮮戰局的戰略設想,強調指出: “德川方麵甚為重要,我軍必須爭取在元山、順川鐵路線以北區域創造一個戰場,在該區域消耗敵人的兵力,把問題擺在元山、平壤線的正麵,麵以德川、球場、寧邊以北以西區域為後方,對長期作戰方為有利。目前是否能辦到這一點,請依情況酌定。" 同時決定第9兵團“全力擔任”東線作戰,“以誘敵深人尋機各個殲敵為方針”,以扭轉東線戰局。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彭德懷與鄧華、洪學智、韓先楚、解方、杜平等誌願軍領導人,以及樸一禹,具體研究製定了誌願軍部署方案,並於11月5日作出了迎擊再犯之敵的部署: 西線各軍主力撒至宣川、定州、泰川、雲山、溫井、妙香山一線及以北地區休整,進行戰役反擊的準備;第39、第40、第38軍各以1個師和第42軍第125師展開於博川、寧邊、球場、德川、寧遠一線地區,“采取寬大正麵運動防禦與遊擊戰相結合的方針,積極以小部隊逼近敵人或插到側後破交、捕俘、擾亂襲擊,查明情況,疲勞敵人;師主力則於重要路口作縱深部署,如小敵則殲滅之,如大敵則邊打邊退,誘敵深人,向敵側後轉移,以便配合主力消滅之”。 令第42軍主力繼續在東線黃草嶺、古土裏、舊津裏地區實施運動防禦,節節阻擊進犯之敵,掩護第9兵團開進。11月8日,誌願軍首長根據敵軍的進攻態勢,提出了“為粉碎美偽再犯企圖,於東西兩線均采誘敵深人,先殲其側翼一路,爾後猛烈擴大戰果之方針",並初步確定了第二次戰役的部署,電告毛澤東: ![]() 在東線,第9兵團在第42軍一部節節抗擊,誘敵深入掩護下,以1個軍進至舊津裏以南布置阻擊陣地,主力集結於舊津裏西南及東南地域,待誘敵深入至舊津裏、長津線,首先消滅美陸戰第1師,然後視情向東或南擴大戰果。 在西線,待誘敵深入至下杏洞一線後,以第38、第42軍突然向德川、孟山、北倉裏方向進攻,猛擊西線之敵側背;第40軍位於寧邊地區,準備向球場方向攻擊,配合第38軍夾擊敵軍;第39軍除以一部兵力於泰川地區阻擊牽製敵軍之外,主力亦準備殲滅進犯之敵;第66軍集結於龜城、定州地區待機;第50軍對海防嚴密警戒。 如果西線敵軍不進,誌願軍西線部隊則準備在東線第9兵團打響調動敵軍後,主動發起攻擊,集中3個軍向德川及其以南出擊,尋機殲敵,把戰場推前,以利持久作戰。毛澤東於11月9日複電彭德懷等誌願軍首長並告高崗,完全同意誌願軍的作戰部署,指出:“目前部署及下一步作戰意圖,均很好,請即照此穩步施行。"同時指出:“要修幾條(不隻一條)寬大公路通達德川、寧遠、孟山區域,這是極重要的戰略任務,後麵各路均須修好修寬,請抓緊辦理。”“爭取在本月內至十二月初的一個月內東西兩線各打一二個仗,共殲敵七八個團,將戰線推進至平壤、元山間鐵路線區域,我軍就在根本上勝利了。"並告高崗、賀晉年“用一切可能方法保證東西兩線糧彈被服(保障禦寒)之供給。 毛澤東這一戰略考慮,是基於誌願軍第一次戰役後戰場形勢的變化,和誌願軍作戰的需要及可能而提出的,是對誌願軍入朝前確定的在德川、寧遠一線以南,平壤、元山一線以北建立防線思想的進一步發展,不但要站穩腳跟,而且根本改變戰場形勢,使誌願軍掌握戰略上的主動。 2、毛主席的二次戰役構想毛澤東特別強調“德川方麵甚為重要”,是因為這一地區的作戰行動直接關係到戰略全局。德川位於朝鮮北部妙香山脈中部東麓,是朝鮮北部山區的門戶。寧遠、孟山在德川以東和東南,距德川各約20公裏,位於朝鮮北部北大峰山脈的西北麓。這一地區恰好是朝鮮半島蜂腰部東西海岸連線的中間位置,向南距元山一順川鐵路線約50公裏,向東南距元山、向西南距平壤各約100公裏,向東距鹹興、向西距安州各約80或70公裏。控製了德川地區,朝鮮北部和西北部地區的鞏固就有了保證,誌願軍就有了一塊鞏固的立足之地。 ![]() 而從作戰上說,這一地區均為山地,地形有利,運輸補給方便,有利於部隊東西調動,進攻有後方依托,可以迅速出擊到平壤、元山一線,防禦也有充足的縱深。更重要的是,占據這一地區,誌願軍即可以徹底切斷“聯合國軍”東西兩線的聯係,打開戰役缺口,或向東對元山、鹹興地區,或向西南對順川、平壤迂回,截斷東西兩線進攻之敵的後路。因此,控製了德川、寧遠、孟山區域,將戰線推進到平壤、元山一線正麵,誌願軍就從戰略上占據了主動,不僅可通過反擊作戰從根本上扭轉朝鮮戰局,而且也為誌願軍堅持長期作戰創造了條件。 從另一方麵講,德川地區正好位於“聯合國軍”東西兩線部隊的接合部。由於朝鮮赴戰山脈等崇山峻嶺的阻隔,東線美第10軍和西線美第8集團軍部隊在德川以東形成了一個寬約130公裏的空隙地帶。而在美第8集團軍的布局中,德川、寧遠地區部署的是南朝鮮軍,這有利於誌願軍在進攻中殲滅之,打開戰役缺口。 毛澤東對從根本上扭轉朝鮮戰局充滿信心。他在11月13日給斯大林的電報中指出:“據我的觀察,朝鮮的戰局,是可以轉變的。現在我誌願軍十六個師在朝鮮西北戰線方麵已給了敵人第一個打擊,已經初步地立穩了腳跟,隻要能再給該線敵人(八個師)以一至二個較大的打擊,就能將該線的防禦局麵改變為進攻局麵,麵這是有可能的。東北戰線方麵,我誌願軍僅有兩個師,敵人(五個師)還很猖獗,現正增派八個師去,準備給敵人一個打擊,轉變該線的戰局。” ![]() 為貫徹毛澤東關於根本扭轉戰局的戰略考慮,實現下一步作戰任務,11月13日,誌願軍黨委舉行擴大會議,總結第一次戰役的經驗,研究第二次戰役的部署。 彭德懷在會上作了題為《入朝作戰第一次戰役的基本總結及第二步作戰方針》的報告。 會議根據敵我雙方武器裝備狀況,確定“在我空軍、炮兵、坦克尚未得到適當組成前,我們仍采取運動戰、陣地戰、遊擊戰相結合,內線和外線相結合的方針”。 會議具體分析了朝鮮戰場的形勢,認為“敵人氣焰未打下去,還是想進攻的。 如我們與其對峙,就不能得到體息整訓。加之在狹小地區內,集居了誌願軍和人民軍四五十萬人,當地人民是吃不消的”。因此決定,誌願軍在1950年內“還必須要打一仗,將戰場推到平壤、元山地區,再消滅敵人至少六七個團,使敵人由進攻轉入防禦,以便我軍將來大舉反攻”。“此役如能消滅美偽軍二至三個整師,則朝鮮戰局將起基本變化”。 會議確定,第二次戰役的方針是,“內線作戰,誘敵深入,各個擊破和殲滅敵人”。即:主力後撤至第一次戰役比較熟悉的地區休整和構築反擊陣地,以逸待勞; ![]() 而以小部兵力與敵保待接觸,故意示弱,驕縱敵軍和誘敵深入,將西線之敵誘至大館洞、溫井、妙香山、平南鎮一線地區,東線誘至長津水庫地區,然後突然舉行反擊。 彭德懷解釋說: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是運輸線短,減少補給困難。二是地形熟悉,敵情明了。三是敵兵力相對分散,有利於我各個殲滅。四是敵後交通線易受我襲擊。 他指出:“敵人現在也正在調整力量準備進攻,我們讓它進來,反動輿論會有幾天囂張的,這沒有關係。隻要我們能打勝仗,即可一掃而光。” 會議同時決定: 如果敵軍不進,誌願軍就打出去。“有兩個辦法:一是圍點打援,調動敵人,準備包圍永興附近美三師一個團,讓敵人來增援,從運動中來殲滅敵人;二是集中三十八軍、四十二軍從德川打出去,直插順川、肅川,如力量不夠,再將四十軍調過去。總之,必須集中力量作戰。東戰場則完全由九兵團負責,首先求得殲滅美陸戰一師兩個團。” 3、誌願軍二次戰役的準備為保證第二次戰役的勝利,誌願軍在戰場上和國內進行了緊張的準備工作。 第一,第38、第39、第40軍主力和第50、第66軍後撤之後,利用短促時間在預定地區完成了休整,部隊恢複了體力,並對第一次戰役的戰術經驗及美軍、南朝鮮軍的作戰特點進行了初步總結,明確了第二次戰役的任務。在總結中,誌願軍部隊普遍認為,美軍雖然火力強,但作戰精神差,對技術裝備的依賴性很大,尤其怕近戰、怕夜戰、怕抄後路,南朝鮮軍則經常是一擊即潰。隻要誌願軍很好地運用近戰、夜戰和迂回包圍戰術,能夠先打掉敵軍指揮機關和炮兵陣地,勝利就有把握,另外要注意搜剿擴大戰果。因此從戰術上樹立了打贏第二次戰役的信心。 ![]() 第二,為了解當麵敵情及敵後淺近縱深內的地形、道路等情況,誌願軍統一部署,規定偵察區域和具體偵察任務,要求各軍派出1/2或1/3的偵察力量,以軍為單位組織,結合第一線各師誘敵深入的行動展開偵察。從西至東,第50軍對宣川東西及龍岩浦方向,第66軍對定州東西及安州、博川方向,第39軍對雲田洞、安州及海岸方向,第40軍對球場、軍隅裏、安州方向,第38軍對德川、院裏、價川、順川、安州方向,第125師對孟山、順川、價川方向,第42軍主力對長津湖以南黃草嶺至鹹興間、及新興至洪原方向進行了偵察,大體上摸清了這些地區敵軍兵力、番號和兵要地誌等情況。 與此同時,為直接配合正麵作戰行動,還以誌願軍第42軍第125師2個營和人民軍部分部隊組成兩支挺進支隊(遊擊支隊),在第125師副師長王淮湘和副師長兼參謀長茹夫一分別率領下,於11月上旬進入孟山、陽德、成川、江東、順川等敵後地區,進行破壞交通、襲擊敵軍據點等遊擊活動。僅11月9日、21日、22日,挺進支隊即襲占東倉、石倉、長林車站3處據點,殲滅南朝鮮軍治安隊150餘人,解救朝鮮勞動黨黨員80餘名,並與從三八線以南撤回,在順川、成川、陽德一帶活動的朝鮮人民軍第7師(5000餘人)會合,受到彭德懷、鄧華、樸一禹的特電嘉勉。 第三,利用第一次戰役勝利及針對作戰中遇到的困難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 誌願軍政治部於11月7日和8日先後發出了《關於一次戰役後政治工作的指示》和《朝北反擊戰役勝利宣傳教育大綱》兩個文件,軍委總政治部還於11月7日專門為誌願軍發出了開展政治攻勢,加強敵軍工作,瓦解敵軍的指示。19~20日,誌願軍政治部又專門召開了有各軍和炮司政治部主任參加的政工會議,總結了第一次戰役政治工作經驗,部署了第二次戰役政治工作任務。在部隊中廣泛宣傳了第一次戰役勝利的意義,學習中國各民主黨派聯合宣言,宣揚英雄模範事跡,評功、記功,根據現有條件研究防空、防寒和改善食宿的辦法。通過這些活動,部隊樹立了戰勝敵人、克服困難的信心。同時在部隊中進一步強調了俘虜政策和在朝鮮作戰的政治紀律、群眾紀律,並要求每個人學會幾句英語和朝語,用英語和朝語進行戰場喊話。 ![]() 第四,中央軍委、軍委各總部、東北人民政府、東北軍區和誌願軍黨委,研究辦法,抽調幹部、汽車及司機,盡最大努力保證誌願軍在朝鮮作戰的物資補給。根據朝鮮境內鐵路基本被敵機炸毀,火車不通,國內汽車有限、在戰場上遭敵機轟炸損失嚴重等情況,中央軍委和東北軍區緊急動員200輛商用汽車和約600輛大車入朝,為誌願軍運送了部分物資。誌願軍統一部署各部在朝鮮向當地政府和群眾籌借部分糧食。 為解決運輸汽車短缺問題,高崗和彭德懷提議,借用蘇聯已到滿洲裏準備運往大連蘇軍基地的1000輛汽車。周恩來據此致電斯大林,請求緊急借用駐遼東半島蘇軍汽車500輛,待中國從蘇聯訂購的3000輛汽車到達後從中歸還。斯大林答複,將已到滿洲裏的汽車495輛作為中國訂購的汽車,於11月26日前交付使用,另有1000輛汽車於12月5日前發出。 中央軍委和東北軍區還調整了朝鮮戰場的後勤部署,加強了誌願軍的後勤保障力量,分別為後勤第1、第2、第3分部充實了力量,並由華東軍區組建了第4分部。同時對各分部任務作了調整:第1分部負責輯安一熙川線,保障第38、第40、第42軍及炮兵第8師的補給;第2分部負責臨江一長津線,保障第26、第27軍的補給;第3分部負責安東一溫井線,保障第39、第50、第66軍及炮兵第1、第2師的補給;第4分部負責江界一平南鎮線,保障第20軍的補給。 誌願軍還以各軍工兵營和工兵第6團搶修熙川經杏川洞至德川、寧遠公路。 為解決部隊露營防寒問題,軍委總後勤部組織做了1200頂帳篷,於11月初開始前運,另再做1200頂備用。 為解決部隊晝間防空襲不能生火做飯,夜間行軍打仗無暇做飯的問題,東北軍區後勤部李聚奎部長、張明遠副部長、蘇煥清副政委、張濟民副政委,在11月8日給總後勤部的報告中,提出以製作炒麵為主供應熟食的建議。經征得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同意後,東北人民政府首先動員沈陽市內各黨、政、軍係統製作炒麵。 ![]() 東北人民政府於11月12日,專門就此發出了《關於執行炒麵任務的幾項規定》,要求沈陽市內各黨、政、軍係統,每日最低完成13.8萬斤炒麵任務,從13日至12月2日的20天內最低完成276萬斤,並對具體任務分配、製作的質量要求、製作辦法、包裝及質量的監督檢查,作了明確規定。至11月底,國內送達前線第一批炒麵2000噸。在此期間,全國其他城市也承擔了為誌願軍製作炒麵的任務。在北京,周恩來等中央領導親自到製作車間,檢查炒麵質量,並與工人一起為誌願軍製作炒麵。 第五,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和誌願軍總部的部署,誌願軍第9兵團於11月7日開始從輯安、臨江等地渡過鴨綠江,隱蔽開赴朝鮮東線戰場。 誌願軍第9兵團轄屬第20、第26、第27軍,共12個師,總兵力約15萬人。宋時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陶勇任副司令員,覃健任參謀長,謝有法任政治部主任。 第20軍下轄第58、第59、第60、第89師,張翼翔任軍長兼政治委員。 第26軍下轄第76、第77、第78、第88師,張仁初任軍長,李耀文任政治委員。 第27軍下轄第79、第80、第81、第94師,彭德清任軍長,劉浩天任政治委員。 第9兵團原計劃首先由山東開到東北整訓兩個月左右,然後再入朝作戰,因戰場形勢需要而改為直接開赴朝鮮,因此入朝準備很倉促。第27軍曾於11月4日由安東渡江,準備迎擊向新義州進犯的英第27旅。第一次戰役結束後,該軍任務改為擔負東線作戰。11月7日,該軍折返安東,12日由臨江入朝向長津湖地區開進。 第9兵團各部隊克服冬裝未及全部發放,朝鮮東北部山大、路窄,道路擁擠和嚴寒襲擊等困難,迅速向朝鮮戰場開進。至21日前後,第20、第27軍先後到達長津湖東西及以北預定殲敵地區,第26軍也到達了指定的厚昌江口地區,完成了集結。 第9兵團向東線戰場開進期間,正值美空軍嚴密監視中朝邊境地區,並發動空中戰役,對朝鮮北部地區各種目標狂轟濫炸之時。但第9兵團嚴密偽裝,隱蔽開進,不僅未被美軍的空中戰役所阻止,而且絲毫沒有被美軍的空中偵察所察覺。因此,第9兵團的開進行動被美國輿論界驚歎為“當代戰爭史上的奇跡”。 第六,為加強戰場防空力量,11月11日,中央軍委決定從國內各高炮團抽調5個37毫米口徑高炮營,於11月20日前集中完畢,稍加整頓後即開朝鮮,分別配屬第38、第39、第40、第42、第66軍各1個營,擔負防空作戰任務。但這些高炮營缺乏車輛裝備,暫時不能配齊。彭德懷、鄧華等建議待各高炮營裝備配齊後再來參戰。 ![]() 為打擊低飛的美軍飛機,11月10日誌願軍司令部專門發出指示,命令各部有計劃、有組織地選擇有經驗的射手,用輕重機槍對空射擊,以團為單位遠離駐地布置假目標,在敵機轟炸掃射時打擊之。11日,誌願軍司令部還專門通報了第124師於11月6日用步兵武器擊落敵機2架、第112師第336團8用步兵火器擊落敵機1架的情況,鼓勵部隊用步兵武器對空射擊。 第七,為保證戰役中的通信聯絡,中央軍委為誌願軍補充了一部分通信裝備誌願軍司令部對第一次戰役中的通信工作進行了總結,並專門發出了第二次戰役通信工作指示,要求各部在戰役打響後注重使用報話機,用規定的暗語聯絡;敵機臨空時,電台不應停止工作;各軍、師要有專台與誌願軍司令部保持聯絡。還對電台如何增加敵機偵測困難作了具體規定。 第八,為擴大誌願軍政治影響,瓦解敵軍,11月17日,彭德懷、鄧華、杜平致電軍委、總政,請示“擬下一戰役前,釋放一百名美李偽俘虜(內美俘三十名,偽俘七十名),以擴大我軍優俘政策,打破敵軍怕殺心理,並準備十九日夜由前沿陣地送出。” 18日,毛澤東回電指出:“你們釋放一批俘虜很對,應趕快放走,爾後應隨時分批放走,不要請示。” 18日夜,由誌願軍政治部組織釋放了103名戰俘,其中美俘27人,南朝鮮俘76人。11月24日,毛澤東在給彭德懷、鄧華、樸一禹、洪學智並告高崗、賀晉年的電報中指出: “你們釋放美俘的行動,已在國際上收到極好的效果。請準備於此次戰役後再釋放一大批,例如三四百人。" 除上述各種準備外,誌願軍還在戰場上誘敵深入,驕縱敵人,進一步造成了“聯合國軍”在戰略上的判斷錯誤,將其地麵部隊誘至誌願軍預定戰場。 ![]()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 |
相关资料 |